一连串庞大数字背后,中国 软件 业正在经历质的飞跃吗?是谁在创造如此巨量的产值?这些巨量的产值背后,中国 软件 业是否已经构筑了健康的产业链?
“大连的 软件 业是中国 软件 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6月21日下午,大连富丽华大酒店,在由中国国际 软件 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以下简称“软交会”)与本报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 软件 自主创新论坛暨中国 软件 自主创新报告发布会”上,大连市副市长戴玉林描述了大连 软件 业与中国“软”实力同步发展的进程:
“近几年来,大连市的 软件 和信息服务的销售收入和出口收入分别保持着50%和60%的高速增长,从1998年至今,IT企业的数量增长50倍,”戴玉林总结说,力图打造中国 软件 之都的大连2006年 软件 业的收入突破了145亿元,出口达1.5亿美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软”实力也正快速攀升:中国 软件 产业总规模从2000年的593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4800亿元;中国 软件 出口额从2000年的仅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底的68亿美元,1.3万家 软件 企业中超过10亿元销售规模的有35家。
围绕新近发布的《2007中国 软件 自主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外企业人士以及专家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丘慧慧大连报道
“ 软件 +互联网”新军团出现
这份由倪光南、邓寿鹏、陈禹、侯自强、柴跃廷、杭诚方等13名业界权威人士推出的报告显示,2006年的 软件 产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3%,值得关注的是,在4800亿的总产值中, 软件 产品的销售额达到了2736亿元,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另外, 软件 出口49亿元,较上年增长36%。
《报告》对中国 软件 业的基本判断是:中国 软件 自主创新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以“计算机普及”为特征的萌芽期。
1991-1998年以“ 软件 巨头大举进入”和“本土 软件 初创”为特征的起步阶段,1998-2003年以“‘金’字工程带动的国内 软件 市场成长”为特征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步入了本土 软件 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同成长的“腾飞阶段”。
众专家及业界人士认为,现阶段中国 软件 产业有几个特征:一是跨国 软件 巨头纷纷提升中国本土化程度、并带动本土 软件 管理水平和人才的构建;二是本土 软件 业经营业绩、出口情况总体升温;三是“ 软件 +互联网”模式成为热潮,以互联网为切入点的中国 软件 军团日益壮大。
透过调研395家 软件 企业,《报告》得出结论:尽管中国 软件 业依旧继续以应用 软件 为主的局面,但随着政府及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以及由中国制造业带动的出口加工业增长带来的应用 软件 需求增长,中国 软件 业在人才储备、产业规模与结构、出口增加值等层面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一方面,本土 软件 企业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6大 软件 产业出口基地为依托的 软件 出口群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有显著的增长,已经有19家 软件 企业获得CMMI5级国际认证。另一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软件 产品出口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如方正的排版处理系统、中兴的嵌入式 软件 、金蝶的中间件等。
《报告》统计发现,近年来由于印度 软件 外包人力成本增加,中国 软件 外包客户由偏重日本市场转向了欧美客户。报告预测,欧美 软件 外包市场规模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更多企业对中国 软件 业“大环境”的改善达成了“向好”的共识。据东软副总裁卢朝霞介绍,尽管中国 软件 业内需市场在“定价体系”、“招标模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对 软件 业的认识及“服务付费”的观念有明显提升。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附加值”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首席战略官芮勇透露,微软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已经步入深水区:“未来五年我们要面向中国完成1亿美元的战略投资、1亿美元的外包,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目,去年和今年做外包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他同时透露,微软未来五年将在中国培训8万名各类 软件 人才。
芮勇认为,微软的本土化已经渗入到中国 软件 业各个链条。去年11月份,微软为中国 软件 开发公司在北京和苏州举办了次风险投资高峰会,“目的是为国际风险投资公司和国内的 软件 开发公司创造一个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合作”。
《报告》也认为,微软中国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战略演进的几个趋势:由早期产品本土化转向全球化的核心技术研发;由被动执行研发战略转向主动参与甚至主导。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对培养本土人才提升中国IT产业和技术结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杀毒 软件 厂商McAfee的CEODaviDeWalt说:“越来越多的人将真正的创新和知识产权带到中国市场,这一变化十分有趣。”而全球存储巨头EMC2006在上海设立中国研发中心,其计划未来5年将投入5亿美元,并招收超过500人的中国研发人员。
更有趣的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已从研发、市场转向了资本运作:2005年微软宣布向山东浪潮集团投资2亿元,同年,又宣布对中软国际投资2000万美元;2006年5月,SAP亦表示,将向东软集团投资1000万欧元换取2%股权;近期,IBM与雷曼兄弟以1.32亿美元购入金蝶国际7.7%的股份。
跨国公司的“资本注入”似乎发出一种强烈的暗示:中国 软件 业正成为活跃的资本运作板块,这更加深了中国 软件 业与外资力量在管理、技术上的紧密关系。
产业缺失
庞大的数字背后依旧有太多的遗憾。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说:中国 软件 业近年保持了30%的增长速度,“虽快于国内其他行业,但目前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胡坦言,中国 软件 企业“95%以上都是应用技术的 软件 ,最能反映创新能力的操作系统,包括数据库等基础平台及中间件等核心技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胡景岩认为,中国 软件 业“赶超印度”的前景并不如想象中乐观。
而IDG亚太区总裁熊晓鸽也对后起的中小 软件 企业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对国内的市场来讲,公司怎么能做大?我们的风险投资,大概也没有真正搞明白。”他认为,IDG前期投资了金蝶、速达之后,目前对大多数新兴 软件 公司持保守观点。他认为,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盗版两大问题没有根本改善前,中小企业继续做大的空间难以保障。
事实上,《报告》亦揭示了中国 软件 业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规模小。《报告》统计,截至2006年底,57.6%的 软件 企业年营收在500万元以下,超过1亿元的企业不足5%。
其次是人才瓶颈:中国 软件 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极大,国内中小企业变成了“黄埔军校“,新招进来的员工工作一年左右,就可能会被一些大公司挖走。
另外,国内 软件 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应用 软件 领域,平台 软件 和中间 软件 的比重低,技术含量不高, 软件 产品的范围相对狭窄,难以形成自己的特点。
而大量中小企业为生存所困,还是小作坊式的生产,对资本也缺少吸引力,更无力开展技术创新。
资本紧缺也是困扰本土 软件 企业创新的一大难题。 软件 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但中国许多 软件 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只能靠投入少的短期项目来维持运作,无法进一步开发投入大、风险高、收益高的大型 软件 项目。
尽管政府为支持 软件 业创新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但《报告》披露,不少企业反映,“创新需要政府资源,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拿到,尤其小企业比较困难。”
零售业 信息化 在经历了初级阶段的大量上马IT系统后,开始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型。
2007年6月14日至15日,在第四届中国零售业CIO高峰论坛举行上,来自中国知名零 售企业的老总、CIO及零售业IT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们共同聚首星城长沙,探讨中国零售业 信息化 建设的下一步走向。
“中国零售企业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不断挖掘信息价值,是现阶段零售企业 信息化 建设的核心。”德利多富零售业总经理杨德宏在会上提出如此观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零售业尚未发挥IT价值
过去的十几年,中国零售企业在 信息化 建设中尝到了甜头,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及效益都得到很大提升,已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零售业在做强的过程中, 信息化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在会上表示。
但是,一个客观事实是, 信息化 的价值却没有完全凸显, 信息化 的建设也没有全力推进零售企业的发展。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在会上指出,没有哪一家零售企业的 信息化 目前是完全成功的。CIO们天天都在努力,但就是感觉不成功。
某连锁企业的CEO说:“我们收到的供货商订单中,总有10%是错的。”
某家电连锁企业的CEO说:“每天有几十万张顾客订单,但总有20%不能按时交付。”
某零售企业的CIO也不解:“为什么有的顾客从一周来一次最后变成3个月来一次?为什么有些顾客突然就流失了?”
为什么?这正是困扰着零售企业老总和CIO的大问题。
在第四届中国零售业CIO高峰论坛上,专家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缘于零售企业不能有效地进行过程管理及的营销数据分析。而这对于零售企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中国零售企业的 信息化 已进入挖掘价值的时代。
专家指出,如果说科学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境界,那么数据挖掘则是目前企业 信息化 的境界。从数据中寻找知识和思想、挖掘财富、发现决策依据,这些正是数据挖掘对企业的直接贡献,也是企业 信息化 的重要体现。
但是,“国内大多数零售企业无论是选址还是新品进店,都是在没有充分信息依据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显然,零售企业并没有更深层次地去挖掘IT系统的应用价值。”杨德宏表示,从消费者那里得到的任何数据,都是企业的资源与资本,而目前零售企业的系统中,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消费者研究的功能很少,这些亟需零售企业在 信息化 过程中弥补和完善。
据了解,许多零售企业直到今天还仅仅是将POS机作为一般的收款结账设备来使用,却不知道,它获取的相关销售数据,可以帮助零售商去控制库存、降低库存风险等。这些原本可以创造更大价值的方面,被零售企业轻易地忽略掉了。而据中国零售业IT投入评估报告显示,我国零售企业目前IT系统发挥的效用还不到10%。与国外相比,国内零售企业的 信息化 应用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小型、孤立的系统较多,虽然各种系统的应用数量比较多,但高水平的应用比较少。
-数据挖掘提升效益
“以前百货企业崇尚商品,但现在正转向客户。”北京翠微大厦CIO高光敏在会上强调了客户对于零售企业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才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并服务好客户。
专家分析指出,从零售业的现状来说,企业迫切需要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应该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来了解自己的消费群体。而从 信息化 建设来说,应该推进 信息化 应用向深度发展,把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小系统整合到一起,组建更大、更完整的系统,进一步挖掘数据管理、系统管理的深度,使系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零售商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消费者的购物模式,对将来的趋势和行为进行预测,支持企业的决策,比如,经过对整个公司数据库系统的分析,数据挖掘工具可以回答诸如“哪个客户对我们的促销活动最有可能做出反应,为什么?”等类似的问题。将其运用到客户关系管理中,就能在海量的客户数据库中,将看似无关联的数据进行筛选、净化,提取出有价值的客户关系,对客户需求做出恰当的回应,并预测需求趋势。
某个店某天某一时段是做正常销售还是做促销?促销时间多长为准?门店主要顾客群的男女比例、大约年龄、收入水平等是多少?这个门店周围商圈的面积多大?消费人群处于什么层面……这些对零售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工具,将可以获得。
山东家家悦信息总监唐心社认为,中国连锁企业必须突破技术瓶颈才能跃上新的管理平台,而以数据挖掘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商业智能会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零售企业要做的,不仅是研究顾客的需求,而且要做到研究顾客的行为和心理。
据了解,一些零售企业已经在数据挖掘方面做尝试,他们不再仅仅用 信息化 来掌握销售信息,进行库存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而是进入了尝试用 信息化 进行营销的更高阶段。高光敏表示,翠微大厦目前拥有各种VIP会员卡几十万张,利用这些海量且有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各系统整合,开发了一般性报表、数据挖掘、数据模型以及各种图形分析,每次营销活动,根据分析的信息来确定营销范围、力度以及时间,用最少的营销成本创造了的经济效益。
国外很多大型的零售商也都采用了数据挖掘工具来进行决策分析,如沃尔玛就采用了BO的方案,而国内的一些大型零售商业也有所行动。但是,目前,仅有少数一些零售企业的 信息化 已发展到以营销和顾客为中心的阶段,并开发出了一些像优惠券和积分卡的应用。而即便开展了这一分析的零售企业,大多数消费者还仅仅只是把积分卡当作另一种形式的礼券来使用,积分卡也没有记录消费者的详细信息,很难做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